中文APA格式?一個將錯就對的名詞
呂偉白
如果你的領域是社會科學,而且你投稿過學術期刊或是你寫過碩博士論文,你一定受過APA格式的折磨。那麼,你對APA格式有由來有足夠的瞭解嗎?你知道所謂的「中文APA格式」其實是一個將錯就對的名詞嗎?
先來瞭解何謂「APA格式」
APA格式是一個廣為接受的研究論文撰寫格式,特別針對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規範學術文獻的引用和參考文獻的撰寫方法,以及表格、圖表、註腳和附錄的編排方式。
APA格式指的是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出版的「美國心理學會出版手冊」(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內容包含學術資料和出版學術資料時的遵循準則。這本手冊起源於1929年刊登於「心理學期刊」的7頁的手稿格式指引。其後於1952年首次使用手冊名稱,而成為「美國心理學會出版手冊」(以下簡稱APA格式)的第一版,歷經數次改版,最新版本為2020年出版的第七版,總頁數已達428頁。
有關論文寫作格式其實不只APA格式,其他的寫作格式還有MLA, Chicago等格式,其中MLA是藝術和人文科學中最常用的格式,包括英語,外語和文學,文學批評和文化研究。芝加哥格式(CMOS)格式主要用作出版作品的指南,而不是課堂論文。
APA格式用於心理學、教育學、以及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報告,因此學會APA格式成了通過學術研究殿堂的必經之路。如果撰寫英文研究報告,美國心理學會出版的版本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格式。但是,中文的APA格式,又是另外的一個故事了。
中文有沒有APA格式?
如果實事求是,中文並沒有APA格式,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心理學會出版「中文出版手冊」。中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論文寫作格式基本上是翻譯自英文的APA出版格式,但是,因為語系的不同,出現許多尷尬之處,例如:
1. 在內文引用中,英文格式的寫法是(last name, year),在中文則行不通,因為中國人「撞姓」的太多,於是就改為寫出全名。至於年代,由於台灣慣用民國,因此也有版本是以民XX年來取代西元。
2. 英文文後的文獻排序是以作者姓氏的第一個字母順序來排,而中文則類似查字典的方式,以姓氏的筆畫多寡來排。
除了一些因為語言的關係而產生的差異之外,由於中文世界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機構出版一個有共識的文獻引用版本,因此除了兩岸三地─台灣、香港、大陸所使用的格式有相當大的差異,而就是台灣地區,也因研究單位、出版單位的不同,而在大同中有小異。下面是幾個例子:
1. 以年代來說,有格式為中文文獻使用(民X年),英文使用西元的年份;也有都使用西元的年份。
2. 以字體來說,有格式使用粗體,有格式使用斜體。
3. 以論文引用來說,有格式使用:作者(年份)。學位論文名稱。XX大學研究所碩/博士論文,未出版,大學地點。有格式使用:作者(年代)。論文名。未出版碩士論文,校名。
4. 以翻譯書籍來說,有格式使用:譯者(譯)(出版年份),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商。有格式使用:書名(譯者譯)(譯本出版年代)。出版地點﹕出版商。(原著出版年﹕××××年)